▍ 銀行理財產品前階段出現(xiàn)大幅下跌銀行理財產品作為投資保守人士的主要選擇,看中的就是理財產品穩(wěn)定的、預期收益保剛兌,但《資管新規(guī)》今年落地,打破了銀行理財?shù)谋們秾傩?。理財產品大跌的原因在于大多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是債券,債券的暴跌導致理財產品凈值出現(xiàn)暴跌。▍債市大跌11月14日,債券市場大跌,2809只純債基金,當日僅104只收益為正,1年期國債收益率于11月17日上行至最高點2.32%。(一)暴跌的原因1、從市場流動性上看,11月以來,人民銀行連續(xù)幾筆千億逆回購未續(xù)作,似乎在收緊流動性,難免讓市場擔憂寬松的貨幣政策有趨緊的轉向。2、11月11日,國務院出臺《優(yōu)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條措施》,優(yōu)化防控措施,精準防控,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(fā)展的影響。3、11月13日,人民銀行和銀保監(jiān)會出臺16條新規(guī),放松對房地產企業(yè)融資限制,房地產行業(yè)股票應聲大漲。以上原因都導致市場認為經濟形勢向好,資金流向房地產,市場流動性充裕的現(xiàn)狀將改變;連同理財投資者贖回產品,導致機構巨額贖回反過來又加劇債市下跌。(二)暴跌是否合理經濟恢復向好還需要時間,短時期的流動性趨緊不代表整個市場寬松的流動性基礎發(fā)生改變。經濟恢復還需要一定時間,10月份的社會融資規(guī)模金額為9079億元,較9月大幅下降2.62萬億,較去年10月下降7097億元,人民對于經濟恢復向好的信心還需要進一步穩(wěn)固和提升。因此,這波債市大跌非來自于經濟復蘇,導致市場投資偏好由安全資產(如債券)轉向風險資產(如權益),更多包含的是情緒因素,屬于過度反應。目前1年期國債已從最高點2.32%跌到2.06%附近。理財產品也恢復了正收益。因此,本次債市大跌是暫時的,并不合理。▍后市展望從5月起,廣義貨幣M2增速連續(xù)6個月保持11%+的快速增長;11月23日,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“加大對民營企業(yè)發(fā)債的支持力度,適時適度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,保持流動性”。目前國內疫情還很嚴峻,經濟數(shù)據(jù)和消費者信心等仍處于較低水平,經濟環(huán)境的脆弱無法支撐流動性從寬松向緊縮的轉變。因此,國常會適時降準有利于打消市場對于流動性趨緊的觀點。12月6日,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,會議強調: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,穩(wěn)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。經過三年的疫情創(chuàng)傷,2023年將是奪回失去的三年的關鍵年,此時,市場也客觀需要維持寬松的環(huán)境。我們相信,政府不會在經濟還處于相對脆弱時期收緊流動性。此外,2023年一季度的情況可能也沒有那么樂觀,企業(yè)基于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的防疫政策和經濟環(huán)境,做第二年的預算會更加謹慎和克制。居民消費層面同理,大家捂緊口袋、降低欲望、降低消費。因此,市場流動性仍會相對寬松,債券牛市的基礎仍在。